去年的时候在张云金老师的知识星球里下载了建筑轮廓的数据,一直躺在硬盘里也没啥用,寻思着都过一年了也该发挥一些余热了,拿出来晒晒太阳吧==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基于这个数据估算下每个地块的现状建筑面积、建筑密度、容积率这些一般意义上的建设指标呢?虽然不那么精确,但是整体上应该是可以有点价值的。
准备建筑轮廓数据和路网数据。数读菌这边用的是北京的建筑和道路,建筑轮廓是在张老师的知识星球下载的,道路就是用的OSM下载的数据。先投个影,因为原数据是WGS84,我直接投影“WGS_1984_UTM_Zone_50N”了。
建筑和道路数据
首先是建筑轮廓数据,看看属性表。对我来说,最重要的字段是“Height”,需要换算成层数,观察数据基本都是6的倍数,也就是说层数就是用这个字段的值除以6。(为什么是6不是一般的3米,可能是为了突出三维地图的高度)
我们新建一个整形字段”层数“并赋值,再建一个双精度字段“基底面积”,用计算几何为其赋值,这里就用米做计算单位吧,结果应该是平方米;再建立一个双精度”建筑面积“,用【字段计算器】来计算”层数“与”基底面积“的乘积。
建筑数据属性表
再来处理下道路数据。OSM下载的数据比较乱,也不需要用那么多支路,结合实际筛选留下必要的道路,再用这些道路划分街区,形成街区的面要素。我这边就只算四环内的了。我这边用的方法比较简化,就是道路做个缓冲区,然后用大的面要素擦除这些道路的缓冲区,然后修修补补。(这里很简化了,缓冲区也都用的一样的距离)
路网转成街区
给新生成的街区数据新建一个“面积”字段并计算面积属性。到此为止,基本的数据准备算是完成了。
估算相关的建设指标,需要统计汇总相关的数据,其实就是让建筑数据具备”街区要素“的”唯一值字段“,然后通过这个字段进行汇总。那么最先需要的一步操作就是【相交】。将建筑数据和街区数据进行【相交】操作,然后打开生成的新数据,查看字段。
相交后属性字段操作
相交后新生成的要素,一部分字段属性来自于原来的“街区”,一部分来自于原来的“建筑”。(由于街区划分过于简化,有一些建筑处于街区外被裁去了部分导致面积出现变化,所以这里应该是需要重新计算基底面积和建筑面积的,所以其实之前不做现在做这一步也可以)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【汇总】来自于“街区”的ID字段,将来自于“建筑“的”基底面积“和”建筑面积“进行求和(SUM)。
汇总操作
将求和的结果连接到原来的”街区“要素上。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估算相关的建设指标了。
之前汇总的”基底面积“就是在同一街区内基底面积的总和,可以用于估算建筑密度;汇总的”建筑面积“就是同一街区内建筑面积的总和,可以估算容积率;这两个汇总的值还可以用来估算平均层数。建筑密度=基底面积总和/用地面积,也就是使用【字段计算器】计算”Sum_基底面积/街区面积“:
建筑密度估算
容积率=建筑总面积/用地面积,也就是使用【字段计算器】计算”Sum_建筑面积/街区面积“:
容积率估算
平均层数=建筑总面积/基底总面积,也就是使用【字段计算器】计算”Sum_建筑面积/Sum_基底面积“:
平均层数估算
文中的不足还是相当多的,特别是由于街区划分的比较简化,没有考虑铁路、水系等的分割;此外,由于在筛选路网的时候没进一步筛选,有很多细碎地块产生会导致数据有较大误差。
关于建筑轮廓数据,还可以用来做三维展示(笑==这不废话吗),结合高程可以做通视分析、视域分析,或许在城市设计中有点用处,有机会再写吧==哦对了,数据分享,后台回复“北京建筑”四个字,会把数据发给您(张老师同意啦),然后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张老师知识星球看看,每天都有分享很棒的经验和数据!绝不吃亏!下面二维码扫进去!
END>
使用关键词搜索历史文章请点击【阅读原文】